中国经济之最大隐忧:能源 金融 社保三大领域
(博讯2005年11月29日)
历时近三年打造的《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近日出炉,报告指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社会保障三大领域潜在的危机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尤为突出。
能源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博讯 boxun.com)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
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标志是本国能源供应是否依赖外国以及依赖程度。
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为主的局面,石油净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超过50%就属于石油供应不安全,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0%以内。
然而,中国自1993年以来净进口石油依赖度从0.45%飙升至11.5%。而且,按照中国进口石油的速度预测,到2010、2015和2020年,中国石油净进口率下限将分别达到54.4%、57.4%和59.7%。能源危机可能随时爆发。
中国能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现象将是长期现象,因此要实行“综合能源效率战略”,即大力强调“广义节能”方针;提倡“广泛开源”的供应方针、“能源价格合理化”的价格方针和“能源结构合理化”的结构方针。
金融领域面临九大风险
特华投资公司董事长李光荣:
目前中国金融领域有突出的九大风险。
第一、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持续升高。统计显示,到2004年国内M2/GDP已经达到了185.48%,大量金融风险向银行体系集中。
第二、中央银行资金运用财政化。据统计,到2005年,央行难以收回的再贷款已高达1.8万亿元。
第三、大量财政风险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据估计,目前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占GDP的10%。地方债务风险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因素。
第四、正规金融部门的低效率导致金融体系“体外循环”严重。目前中国大量存款人正在逃离正规的银行体系,转而把钱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中,并威胁到国家的银行系统。据估计,中国地下金融规模大致接近正规金融规模的1/3。
第五、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严重弱化。目前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几乎难以监管,中国资本流动的其他渠道也没有明显障碍,特别是房地产领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外资化倾向比较严重。在贸易和直接投资方面,表面上是贸易或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用来购买人民币资产或者房地产进行投机。
第六、房地产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据央行发布的房地产金融报告显示,在房地产开发性资金中,近55%来自银行信贷。
此外,中国还存在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失衡和金融“拉美化”风险之虞。
中国金融风险的深层次原因是由国有金融体系内部软预算约束、现行行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与支配权争夺以及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三方面造成的。
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中国生产力学会副秘书长刘作舟:
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令人担忧。
目前社会分配不公已撼动社会稳定,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已十分突出。中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2004年接近0.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并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中国贫富差距未来10年还将继续拉大。
目前就业已经制约了经济的稳定发展,2005年年初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人。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估计在20年间将有3亿以上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未来20多年间,每年的就业压力约为4000万人,失业将长期困扰21世纪的中国。
人口老龄化将冲击社会保障体制。2004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115亿人,占人口总数的8.58%,已超过人口老龄化的界限。这将对未来的社会保障体制造成严峻的挑战。
建议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自《市场报》
来源:人民网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中国经济统计的迷局 林毅夫:中国经济已现通缩 温家宝主持《生产力报告》 直陈经济隐忧 温家宝谈经济发展十大隐忧 丁学良:“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是比较客观和宽容的说法 中国经济失衡:政府富老百姓穷 经济数据折射中国经济衰退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广州演讲:抵制日货很愚蠢 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生产过剩 07年可能会集中释放 主流媒体点名九大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捞私利 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长9.3% 中国经济会北盛南衰? 投书:湖南长沙市发生特大经济犯罪案 受害者多是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 胡锦涛:经济增长需政治稳定(图) 陈良宇默许讨论“地方经济基础决定地方上层建筑” 据称因涉嫌经济犯罪 北青传媒高管陆续被捕 (图) 经济上的小让步就是政治上的大让步--评重特钢事件的政府行为 饶河县林业局长毁林2千亩经济损失千万元 温家宝深圳讲话公开:经济特区要更特更新 中日关系:放弃6000亿战争赔款得到343亿经济援助 【博讯特稿】在中国农村教师,目前的悲惨经济状况 评哈尔滨污染事件: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 (图) 何清涟: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廉价的“中国制造 ” “不讲真话”的经济解读 新加坡的教训:限制学术自由和发展知识经济二者不兼容 警惕借禽流感唱衰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学家成为改革负面的替罪羊? 贪官为何倡导“情妇经济” 世界各国专家吁中国警惕经济增长贫困率上升(图) 何清涟:中共的寡头经济与政治垄断 中国经济“高温”的矛与盾—世界经济“第一速度”/巩胜利(图) 批评社会弊病不等于反对发展经济/姚笠 五中全会为何只侧重经济改革 经济强国日本欧洲为什么不能发射载人飞船?(图) 苹论:经济诺奖揭橥的信任价值 中国用底层劳工血汗补贴世界最富裕国家经济 何新言论点评:经济学家搞垮中国? 朱学渊:中国的经济令世界“癌”变? 杜光:民有经济的一缕曙光 草庵居士: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崩溃?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