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周年之际,魏京生评议“西单民主墙”(图)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12月17日 转载)
来源:BBC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声音中,极少有人提及同样是30年前出现的北京"西单民主墙"。
1978年冬,北京西长安街和西单北大街交汇处的一道灰色矮墙每天都吸引着数百人,阅读在墙上贴出的讨论自由,民主,反思中国历史,谈论中国前途的文章。伴随着民主墙出现的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和民间刊物。

图:流亡海外的持不同政见者魏京生
这一短暂的思想自由时期持续了大约一年,被称为'北京之春'。1979年冬,民主墙被当局取缔。
目前流亡海外的持不同政见者魏京生,当年在这堵墙上贴出著名的《第五个现代化:民主及其他》一文,谴责毛泽东的独裁专制,并针对当时共产党提出的搞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提出还必须加上第五个现代化--民主化。
民主墙30周年之际,魏京生接受了中国丛谈李莉的采访。
“新思路”
他回忆当初之所以张贴那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种冲动。起因是据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后跟记者见面时说,国家大事由中央负责,希望"民主墙的小青年别再写大字报了,还是回去抓革命促生产"。
他说,这番话激起了很多人的愤怒。他本人当时已经觉得在民主墙议政的人说话有点遮遮掩掩,"我一怒之下,觉得中国人总得有人出来说话,说老百姓的心里话。"
他说,其实中国各阶层的许多人都有需要政治变革的想法,有人敢说有人不敢说,而他觉得应该替大家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图:西单民主墙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中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应该有一种"新思路",因为脑子光在"四个现代化"这个圈子里打转,转不出去。
魏京生说,他的那张大字报,主要是对老百姓的呼吁,并不是以中共高层为听众的。
“社会体系”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老百姓对此有普遍共识的基础上进行。中国任何政治制度改革,必须有老百姓认可和参与,否则不会成功。
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西单民主墙作为中国民主实践的一种尝试努力三十之后,中国社会在民主化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他说:"民主是一种社会体系,不光是政治制度,还包括文化等各个方面。除政治制度以外,其他方面的进步都比较快,如市场经济在建立,人们的意识在改变,新思想进去很多。
"我觉得最大的一个进步是现在老百姓都认可民主制度,都认为中国应该建立民主制度。"
他说,中国的体制改革不一定要走自下而上的道路,虽然全社会对民主的认可是一个基础条件。
历史表明,民主化过程往往是一些偶发事件,引起社会变迁,导致社会慢慢走向民主。
他说,这种契机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到最大限度,开始爆发的时候。
魏京生曾两次入狱,现在流亡海外。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三十年前的西单民主墙 吴江谈西单民主墙/RFA 悲哀:北大对拆除“三角地”民主墙反应冷漠 北大拆“民主墙”建校方看板 纪念“民主墙”三十周年 /吴玉琴 姜福祯:写在陆祀《民主墙三十年万岁 》一文后的一点补充 刘晓波:改革时代的新启蒙——以西单民主墙为例 牟传珩:网络“民主墙”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对中国民主化的影响 诗歌:西单墙--纪念西单民主墙30周年/刘水 读胡平想起“民主墙一代”/刘晓波 刘晓波:读胡平想起“民主墙一代” 论先说先表的人——回忆民主墙时期的中国英雄们/武振荣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