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或导致中国经济过热
(博讯2003年9月29日)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State Information Center),周四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警告称,如果地方政府不减少“非理性”投资,将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下属的智囊机构。该中心指责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争取个人表现,而促使地方政府一味过分投资,以提高当地的经济增长率。 (博讯boxun.com)
不过,地方省市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需要积极进行投资,在中国不是新生事物,但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罕见地承认,地方权力是当前投资膨胀的罪魁祸首。
一份官方媒体转载研究报告的内容称,作为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实际上被当作评估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这导致了非理性投资现象的出现。
报告指出,尽管2003年前7个月中央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减少8.9%,但地方政府投资却增长了41.6%。
报告指出汽车和钢铁领域的投资过热。在这些投资项目中随处可见地方政府活跃的影子。
中国中央银行已经注意到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提供贷款时过于宽松的作法,采取了一定措施防止银行向房地产大鳄盲目贷款,以减少坏帐的增加。
该报告还对国际汽车和钢铁制造商的投资行动感到担心。近几年来,跨国汽车和钢铁公司通过与中国国有企业成立数十亿美元的合资公司,加快了向中国投资的速度。
跨国企业希望利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大胆的扩张计划使人们担心,中国这样一个几乎还未摆脱通货紧缩的国家,有出现产能过剩的危险。
但是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尚未过热,没有通货膨胀危险,原因是占GDP 60%的消费增幅平缓。
报告还预计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8.3%,略高于2002年8%的增长率。中国资本支出的基准衡量标准——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0%,高于2002年的16.1%。
热钱流入 催生地产市场泡沫
报告建议限制地方政府出售土地筹集投资资金的做法,以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投资行为。
此次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国家信心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范建平警告称,国际热钱一直在流向中国地产市场,以期从中国人民币重新估值中获利。
范建平在周一的《国际金融报》上称,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扰乱了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国家外汇管理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已经否认大量外国资本从海外流入中国,而将此归咎于中国公司将原来在海外持有的硬通货汇回国内。
但范建平表示,热钱(大多数来自台湾)主要流向上海和距离上海两小时车程的杭州,导致上海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不正常上涨。
上海市长韩正试图让人们相信,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没有所谓的资产泡沫。韩正在周三表示,对资产泡沫正在形成的担心,是错误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
尽管他信心十足,但他仍表示,2004年上海将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措施包括为上海最贫困的市民建设更多的低成本住房等。
最近,围绕上海地产大亨周正毅的贷款和地产丑闻,使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周正毅已于本月早些时候被正式逮捕。
李兰熙(Jane Lanhee Lee) 道琼斯通讯社 26日
(博讯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陈劲松:正常还是过热?--- 有关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争论 北京有专家质疑中国经济过热的说法 樊纲指大陆应控制经济过热趋势 亚杰:慎言中国经济过热 温家宝支持控制房地产业过热举措 学者: 中国出现体制性过热 经济运行面对失衡红灯 中国经济官员警告 钢铁汽车业投资过热 朱镕基说中国房地产有些过热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